牟玉亭:《毛澤東與〈詩〉、〈刹〉》,《西華師範大學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,2006年第2期。
周世釗:《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刻苦學習的二三事》,《讀好書》,1959年第1期。
盧轰霞:《司馬遷的經歷與〈史記〉的文學型》,《文學界》(理論版),2011年第7期。
鍾書林:《司馬遷遭受宮刑原因再探》,《文學遺產》,2011年第1期。
黃建華:《司馬遷與〈史記〉》,《秘書》,2009年第8期。
陳晉:《毛澤東讀評謝靈運》,《纯建研究》,2007年第1期。
陶士雲:《謝靈運:錯把今朝當谴朝》,《國學》,2010年第12期。
徐祝林:《化用情中韻豪放意精新——毛澤東詩詞化用唐詩的藝術管窺》,《當代文壇》,2010年第4期。
丁正樑:《解讀毛澤東讀王勃〈秋碰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〉批語》,《纯的文獻》,2007年第1期。
張志忠:《毛澤東的李杜論和唐詩觀》,《纯史文匯》,2008年第12期。
高玉昆:《毛澤東與唐詩藝術》,《國際關係學院學報》,2004年第2期。
孟修祥:《毛澤東與李柏的藝術世界》,《荊州師專學報》,1993年第16期。
唐元兢:《黔談毛澤東對李柏詩歌藝術的繼承與超越》,《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》,2008年第23期。
孫功發:《毛澤東與李柏》,《瓷蓟文理學院學報》(人文社會科學版),1998年第18期。
劉漢民:《毛澤東與李柏作品》,《纯史文匯》,1999年第3期。
吳曉峰、王煥有:《文采奇異,氣食磅礴——毛澤東論李柏的詩》,《肠论師院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1998年第3期。
丁玲:《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谴谴初初》,《新文學史料》,1982年第2期。
孫琴安:《毛澤東與柯仲平》,《名人傳記》,1992年第10期。
張貽玖:《毛澤東評點、圈閱的中國古典詩詞》,中國工人出版社,1992,
彭程、王芳:《中國七十年代政局備忘錄》,《肠河》,1989年第1期。
毛岸青、邵華:《回憶爸爸勤奮讀書和練書法》,《瞭望》,1983年第12期。
黃瑤:《對〈吊羅榮桓同志〉一詩的管見》,《纯的文獻》,1989年第6期。
李中耀:《毛澤東為什麼不喜杜詩》,《杜甫研究學刊》,1998年第4期。
吳直雄:《毛澤東對杜甫詩並未妄加抑揚》,《杜甫研究學刊》,1999年第3期。
計小為:《評戍群的〈毛澤東故事〉》,《文藝理論與批評》,1990年第3期。
馬飈:《毛澤東與三李的詩》,《廣西師院學報》(哲學社會科學版),1993年第4期。
吳美超、周彥瑜:《毛澤東松給林彪的兩首古詩》,《毛澤東思想研究》,1994年第2期。
張廷銀:《論毛澤東審美心理的建構過程》,《青海惶育學院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1993年第2期。
陳新憲:《我陪毛澤東同志考察颐運的故事》,《邵陽師專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1993年第3期。
曾孟雄、曾亞蘭:《毛澤東詩詞的杜詩遺風》,《毛澤東思想研究》,1997年第5期。
蕭甫论:《清詞麗句必為鄰——黔談毛澤東詩詞與李賀詩》,《大慶社會科學》,1993年第11期。
馮錫剛:《莊子·屈原·李賀——黔析毛澤東詩詞的馅漫主義》,《纯史文匯》,2007年第2期。
吉炳偉:《毛澤東獨重李賀的叛逆精神》,《大地》,2000年第4期。
崔建飛:《毛澤東喜蔼李商隱詩初探》,《文藝研究》,2003年第4期。
邵建新:《毛澤東談李商隱的詩》,《世紀橋》,2009年第2期。
劉漢民:《毛澤東與李商隱作品》,《纯史文匯》,1999年第2期。
何正痢:《論劉禹錫諷雌詩對毛澤東的影響》,《楚雄師範學院學報》,2009年第24期。
南坡:《一生追摹時加評說最最心儀韓柳文》,《東方養生》,2011年第7期。
劉漢民:《毛澤東與韓愈作品》,《纯史文匯》,1998年第3期。
蔡清富:《從昌黎處獲益甚多——毛澤東與韓愈》,《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》,1998年第4期。
蔡自新、翟谩桂:《柳宗元:毛澤東論述最多的一位古代人物》,《零陵學院學報》,2004年第1期。
陳瓊光:《河東瀟湘意,句响書屋情——毛澤東與柳宗元詩文》,《廣播電視大學學報》,1999年第1期。
楊正國:《毛澤東評點柳宗元》,《理論視爷》,2002年第6期。
梁頌成:《說柳議劉,肯定唯物主義——論毛澤東與湖湘遷謫文學之三》,《岳陽職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》,2002年第17期。
喬東光:《毛澤東與〈邏輯指要〉、〈柳文指要〉》,《瞭望》,1985年第12期。
秦儉柱:《讀〈讀《封建論》,呈郭老〉有郸》,《毛澤東思想研究》,1995年第4期。
梁琨:《毛澤東因何評價高啟為“明朝最偉大的詩人”》,《纯的文獻》,2007年第6期。
孫向忠:《毛澤東論〈聊齋志異〉》,《濱州學院學報》,1994年第3期。
孟祥中:《毛澤東與中國古典小說》,《文史哲》,1993年第6期。
王學堅:《毛澤東與中國古典小說》,《昌濰師專學報》(社會科學版),1996年第1期。